【鉴定中药材名】僵蚕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.4~5龄的幼虫因感染(或人工接种)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.Vuill.而死的干燥体。该药材为白色而僵硬的死蚕,故白僵蚕,简称僵蚕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本品原名白僵蚕,其始载本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人家养蚕时,有合箔皆僵者,即暴燥,都不坏。今见小白色,似有盐度者为好。”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白僵蚕,生颖川平泽。今所在养蚕处皆有之。用自僵死,白色而条直者为佳。”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本品相符。
【动物形态鉴定】雌雄成虫全身皆密布白色鳞片。体长16~23mm。展翅39~43mm。头部较小,复眼一对。口器退化,下唇须细小。触角呈羽毛状。翅二对,前翅位于中胸部,呈三角形,较大,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,各横线色稍暗,不甚明显,端线与翅脉灰褐色。后翅生于后胸,较小,较前翅色淡,边缘有鳞毛,稍长。翅面有白色鳞片。雌性腹部肥硕,末端钝圆。雄性腹部狭窄,末端稍尖。
幼虫体灰白色至白色,胸部2、3节稍膨大,有皱纹。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。蛹棕黄色至棕褐色,鲜蛹外被轻淡蜡质粉,长22~25mm,宽11~14mm。近纺锤形[8u58药材网www.carvon.com.cn],雄蛹略小于雌蛹,色略深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略呈圆柱形,多弯曲皱缩。长2~5cm,直径0.5~0.7cm。表面灰黄色,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。头部较圆,足8对,体节明显,尾部略呈二分歧状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外层白色,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。气微腥。味微咸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。菌丝体近无色,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。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弧状,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。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,有圆形毛窝,边缘黄色;刚毛黄色或黄棕色,表面光滑,壁稍厚。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。
【生境分布】全国各地均有人工饲养。主产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四川等省。
【采集加工】多于春、秋季生产,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。
【饮片炮制】
1.僵蚕:淘洗后干燥,除去杂质。
2.炒僵蚕:取净僵蚕,照麸炒法炒至表面黄色。
【性能功用】咸、辛,平。归肝经、肺经、胃经。祛风定惊,化痰散结。用于惊风抽搐,咽喉肿痛,颌下淋巴结炎,面神经麻痹,皮肤瘙痒。内服:5~9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【附注】置干燥处贮藏,防蛀。
8u58药材网 / 1970-01-01 08:00:00
没有区别……在中药中,白僵蚕也就是僵蚕,僵蚕也就是白僵蚕,大熊猫也是熊猫,我们一般管熊猫叫大熊猫,哪怕有时候那个熊猫并不是很大
僵蚕是中药的一种,本品既有祛风之功,还有明目,利咽,止痒之效。可用于治疗痛风,小儿夜惊,癫痫,中风,头痛,咽炎,风疹,荨麻疹等。也常用于治疗痰凝气滞导致的瘰疬痰核,可单用或配伍贝母,夏枯草同用,以增强疗效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僵蚕还具有镇静,抗惊厥,抗凝血,抗血栓等作用。
僵蚕是一种辛平的中药,一般没有副作用,具有祛外风,散风热,止痛、止痒的功效,但是如果发现使用僵蚕之后有过敏的症状就不要食用,停药之后症状就会消失,自己最好不要随意的使用,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比较好。
僵蚕其实就是病蚕,僵蚕是一味常用中药,味辛、咸,性平,具有祛风解痉,化痰散结,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,临床多用于治热咳,痰喘,吐血,崩,带,跌打损伤,风湿痛,疮毒等,近年来其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。药用(1)败毒抗癌,用于癌瘤积毒:鼻咽癌僵蚕、蜀羊泉各15克,苍耳子、辛夷、连翘、蒲公英、夏枯草各12克,白芷、川芎、黄芩各3克,半枝莲30克,牡蛎60克水煎服,并冲
本品味辛、咸,性微寒,归肝、肺经,辛散祛风、咸软痰结、微寒清热,能内熄肝风、外散风热、化痰散结。炙后增其辛香、减其咸、寒,故其炙后长于疏风解表而弱于熄肝风。
热病伤阴、咽干口渴、虚热烦倦、胃火牙痛等。具有强壮、抗疲劳的作用外,还有滋阴、降虚火、清虚热、健胃生津、补气益血、抗缺氧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促进蛋白质合成等功效。入肺、胃经具有补气养阴,清热生津功效,用于气虚阴亏、内热、咳喘痰血、虚热烦倦、消渴、口燥咽干。微苦,性凉。主要用益肺阴,清虚火,生津止渴。用于治疗肺虚久嗽、咳喘、咯血、
© 2016-2025 carvon.com.cn 中医词典在线查询 8u58药材网
豫ICP备160101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