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黄的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,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,别称生地、怀庆地黄、小鸡喝酒等,为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、干地黄与熟地黄,我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地黄种子价格及种植方法吧!
地黄种子多少钱一斤?
地黄种子的价格大约在50~100元左右一斤,但因种子质量、产地、品种等不同而有差异。地黄的品种混杂,加上长期无性繁殖,而出现退化现象,产量差异很大,通过种子繁殖复壮是克服地黄退化的手段之一。在田间选择高产优质的单株,收集种子播在盆里或地里,先育一年苗,次年再选敢大而健壮的根茎移到地里继续繁殖,第三年选择产量高而稳定的根茎繁殖,如此连续数年去劣存优可获得优良品种,产量往往高于当地品种的30~40%。
地黄的种植条件
地黄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,黏性大的红壤土、黄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种植。地黄是喜光植物,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。当土温在11~13℃,出苗要30~45天,25~28℃最适宜发芽,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,种植后一星期发芽,15~20天出土,8℃以下根茎不能萌芽。从种植到收获需150~160天。
地黄的播种方法
地黄一般采用春播,在地温稳定在10℃以上开始播种,按15厘米行距开沟,沟深1?2厘米,但由于地黄种子细小,千粒重0.15克,覆土不能太厚,以0.5厘米左右为宜。采用种子繁殖时要注意保湿抢墒管理,一般是翌年春季起出,作生产田种栽。在产区许多地方播种地黄后于畦旁(埂)间种豌豆、早春矮生蔬菜等[8u58药材网www.carvon.com.cn],间种植物以矮生、生育期短为佳,另外间种植物不宜过密。
地黄的种植方法
1、选地整地:地黄宜选土层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壤土,每亩同时施入腐熟的堆肥2000~3000千克,过磷酸钙25千克作基肥。然后整平耙细作畦,特别注意的是地黄不宜重茬。
2、间苗补苗:地黄苗高10~12厘米时,开始间苗,每穴留壮苗1株。遇有缺株应于阴天及时补栽,补栽时应带土起苗,这样成活率较高。
3、中耕除草:地黄根茎入土较浅,中耕宜浅,避免伤根,幼苗周围的杂草要用手拔除,植株封行后,停止中耕。
4、合理追肥:地黄喜肥,除施足基肥外,在间苗后每亩施入过磷酸钙100千克、腐熟饼肥30千克以促进根茎发育膨大,封行时于行间撒施1次火土灰,促植株健壮生长。
5、适时灌溉:地黄前期需水量大,应勤浇水,后期为地下根茎膨大期,应节约用水。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,防止根腐病的发生。
6、除串皮根:地黄除主根外,还能沿地表长出细长地下茎,称串皮根,这些串皮根损失较多的营养,在田间管理的时候应及时铲除。
7、病虫预防:地黄的病害主要有斑枯病、轮纹病、枯萎病,一般于5月上旬开始发生,6~7月发生严重,应注意及时防治。虫害有红蜘蛛、地老虎、蛴螬等,按常规方法除治。
8、采收加工:地黄春栽时于当年11月前后地上茎叶枯黄时应及时采挖,采挖时应在畦的一端开35厘米的深沟,顺次小心摘取根茎,再利用专门的烤炉将其加工为熟地即成商品。
8u58药材网 / 2017-09-06 11:21:15
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,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,地黄生则大寒,而凉血,血热者需用之,熟则微温,而补肾,血衰者需用之。男子多阴虚,宜用熟地黄,女子多血热,宜用生地黄,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!
地黄斑点病发生在叶片上,病斑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2~5mm,较小,灰褐色。发病初期病斑生许多小黑点,即病菌分 生孢子器。严重发病时的叶片枯死。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叶在土中越冬,翌年温湿度适宜时释放大量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,进行多次再侵染,扩大危害。在浙江5月中旬开始发病,东北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,7~8月份为发病盛期。高温高湿、多雨露发病严重。过密栽培、植株生长不良有利发病。
鲜生地:具有清热凉血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适用于热病热入血分之高热、斑疹、吐血、衄血、舌质红绛,以及热病伤津、口渴等证。生地黄:具有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的功效,适用于热病热入营血以及热病伤津等证,清热凉血作用不及鲜生地,养阴作用强于鲜生地、弱于熟地黄。熟地黄:具有养血滋阴、补精益髓的功效,适用于血虚萎黄、眩晕、心悸、失眠、月经不调、崩漏,以及肾阴不足之潮热、盗汗、
地黄是“四大怀药”之一,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,性凉,味甘苦,具有滋阴补肾、养血补血、凉血的功效,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也有所区别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地黄的炮制方法吧!
由于地黄性凉,凡脾虚腹泻,胃虚食少者忌食;寒性体质的人也尽量不要食用;对于阴虚肠躁便秘不可食用,否则会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。生地黄忌与萝卜,葱白,薤白,韭白一同食用。地黄忌用铜铁器皿煎服。尽管生地黄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的功效,但长期服用生地黄会上火,从而导致败血,因此不可长期服用。
能吃的炙甘草、山药以期间益气健脾;熟地黄滋阴补血;桂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,有健脑益智,补养心脾,安神,治失眠、健忘、惊悸等功效。
© 2016-2025 carvon.com.cn 中医词典在线查询 8u58药材网
豫ICP备16010184号